甜菜象

柴窝堡
2021-11-21
来源:互联网

甜菜象(学名:Bothynoderes punctiventris Schoenherr)在华北、西北和东北西部甜菜区普遍发生,内蒙古河套、土默川平原,甘肃河西走廊,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北缘农业区,宁夏等地均为较严重发生区。甜菜象为多食性,主要寄主有甜菜、玉米、苋、黎科植物。


形态特征:

成虫体长12—16毫米,宽4—6毫米,体和鞘翅底色黑色,密被有土黄色鳞片,口吻与前胸背板黑色。朦较短,末端稍膨大,背面中央有纵脊,两侧有沟。复眼黑色,触角黑色,膝状。鞘翅中央及两端各有黑色斜条纹,每一鞘翅有10条纵列粗刻点,末端各有1个白色疵状突起。腹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间凹者为雄,凸者为雌。卵长椭圆形,长1.3—1.5毫米,宽约1毫米,初产时乳白色、光滑、有光泽,后变为米黄色,光泽也减退。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—15毫米,宽5—6毫米,头黄褐色。体多皱纹,肥胖弯曲,乳白色,无足。肛孔两侧各有刚毛1根,脏节后方有横列刚毛8根。蛹乳白色至黄色,裸蛹,腹节上有横列的刺。腹部数节能活动。

生活习性:

一年1代,主要以成虫越冬,也有少数蛹和幼虫越冬。据在内蒙古调查,以成虫越冬的占79%,幼虫越冬的占10%,蛹越冬的占11%。越冬场所主要在甜菜地外,同时还能在芦苇、芨芨草、骆驼刺、黄花蓄、青蒿等及黎科、苋科的寄主根部附近,多在土中15—30厘米深处,在甘肃和内蒙古一些地方,越冬入土深达到50—60厘米。甜菜象越冬成虫,在春季出土时间受温度影响,通常在地表温度8—11℃时开始活动,由于越冬成虫(或幼虫,蛹)栖息深度不一,各土层土温回升也有差异,所以越冬成虫出土时间不整齐,从4月上旬延续至7月下旬,在内蒙古西部,3月下旬就有零星出现,出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,5月上旬开始产卵。由于成虫出土先后不一,而且个体产卵期长,所以各虫态重叠出现,5月底可初见幼虫,7月初见蛹,9月底大多羽化为成虫。

一般来说,甜菜象越冬成虫为害初期,正值甜菜幼苗出土或有1对真叶,1头成虫在一天内可食害幼苗15—20株,气温在8℃以下和32℃以上时,食量减少或停止,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,在无风晴天为害最强烈。成虫为害期可延续至9月上旬,后期主要食害甜菜心叶。越冬后的成虫,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,多靠爬行迁移,每天能爬行二三百米。成虫飞翔力不强,在气温25—30℃时,每次可飞200—500米,成虫耐饥力强,在不取食的情况下,一般可存活30—40天,个别长达5个月以上,成虫寿命长达120天。成虫在5月上中旬气温达20℃以上时开始产卵,多产在甜菜和滨黎、苋等杂草根基表土中,散产,每处数粒至十余粒。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,末期可延至8月下旬。一雌可产卵70—200粒,多者达400余粒,一般产卵期30天在右,长者可达60—70天。卵经10—20天孵化出幼虫。初孵幼虫常隐伏在表土层,为害接触地面的叶片,咬成圆形的孔洞。低龄幼虫常在甜菜根部周围10—15厘米处食害幼根。

随着甜菜根系生长及土温变化,幼虫栖息深度也有所变化,一般集中在20—30厘米深处,最深可达到60厘米,高龄幼虫可将甜菜主根咬成孔洞,严重时可使甜菜植株枯死。根部的伤口常受根腐病菌侵染而引起腐烂。幼虫为害期主要在7—8月份。在发生严重的地块,一株甜菜的根部,一般集中幼虫5—6头,多达到40头,幼虫共5龄,历期45—90天,老熟幼虫在土中15—30米处营造内壁光滑的椭圆形土室,并在其中化蛹,蛹期15天左右。当年秋天大部分羽化为成虫,就留在土室中越冬。喜欢温热干燥的气候,故在干旱地区此虫数量多而为害烈。当土温达4—5℃时,垫伏的成虫开始向上移动聚集在表土层下。当气温达6—8℃,在田间开始活动。气温达到10℃、土温达到12℃时,即大量出土活动。气温高于15℃时,活动强烈。在阴湿的天气,相对湿度超过80%时,即使温度很高,象虫也不大活动。在土壤疏松有良好通气的耕作层有利此虫发育,故在沙土、沙壤土或土壤不阴湿的地区,此虫大量发生。反之雨水多、湿冷、粘重的土壤发生少。秋冬耕翻愈深,则成虫入土也愈深,次年春季出土亦晚,这就减轻了早春为害。甜菜地播前整地不好,地内土块很多,使成虫为栖息隐蔽处,故发生较多,而整地细致的甜菜地内则发生较少。

分布与危害:

甜菜象成虫在甜菜幼苗期为害最重,食去种子幼芽,往往误认为出苗不良,因而耽误防治和补种。幼苗出土时,严重情况下叶子几乎被全部吃光。幼虫在土中咬食根部,使幼苗凋萎干枯而死,对成株的块根咬成伤疤,有时将块根的主根咬断,须根增多,造成畸形,使植物生长不良,甚至枯死,减低产量与含糖量。

阅读18
分享